都江堰为什么被称为活着的水利工程?

更新:2025-07-04 14:09:02

查看相关文章

都江堰为什么被称为“活着的水利工程”?

都江堰,这一无法复制的千年奇迹,展现了人类治水的卓越成就。在科学技术有限的今天,我们仍然无法超越都江堰所达到的治水巅峰。它不仅满足了防洪、灌溉、清淤等多重需求,更与自然和谐共存,这是我们现代科技所无法企及的。

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,比长城的修建还要早数十年,甚至早于秦始皇统一天下。尽管中国战国时期的齐渠、唐代渔梁坝以及罗马和古巴比伦的人工渠等工程也曾辉煌一时,但它们大多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,只留下残骸供人缅怀。而都江堰却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洗礼,依然屹立在成都平原上,成为了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宝贵遗产。

成都,一座被誉为“天府之国”的城市,自古以来就享有物产丰饶的美誉。温和湿润的气候,孕育了这片土地的繁荣,但也带来了挥之不去的阴影——水患。滔滔岷江水,既是生命的源泉,也曾是灾难的根源。如何在利用水资源的同时,避免洪涝灾害的侵袭,成为了困扰古蜀人民的难题。而都江堰的出现,则彻底改变了这一切,它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的奇迹,更是一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史诗。

在遥远的古蜀时代,先民们就和岷江这条大河较劲。

传说中的蚕丛、鱼凫、杜宇等古蜀国国王,带着大家在岷江边上开垦土地,安家落户。

后来,他们把都城搬到了成都平原,希望能过上好日子,但也躲不开岷江带来的洪水。

为了对付洪水,古蜀人民慢慢地摸索经验,还尝试着治理水患。

开明王朝搞的一些治水工程,是早期智慧的体现,也为后来的都江堰建设打下了基础。

真正让成都平原不再受水灾影响的,是秦朝时候一位厉害的水利专家,他叫李冰。

秦昭襄王当政时,四川地区已经成为秦国重要的后勤保障基地。

为了确保这片土地的稳定和发展,秦昭襄王任命李冰担任蜀郡太守,专门负责治理岷江水患。

李冰清楚治水的重要性,和他的儿子李二郎一起亲自勘察了岷江流域。

他们认真研究了当地的地形、水文和气候特点。

李冰综合了古蜀人民治水的经验,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治水方案,并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,最初这个工程叫做“都安堰”,意思是给四川带来安宁和繁荣。

李冰治理水患不是简单地用水坝堵住或者挖沟渠疏通,而是充分利用岷江的自然条件,巧妙地把“分流、疏导、引水”这几个方法运用到了最好。

都江堰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,它们分别是鱼嘴、宝瓶口和飞沙堰。

鱼嘴就像一个鱼嘴形状的堤坝,它把岷江的水流分成两股,一股水流进内江,另一股水流进外江。

宝瓶口是人们在玉垒山上开凿的一个瓶子形状的引水口,它负责控制进入内江的水量。

飞沙堰则是一个溢流堤坝,当内江的水量太大时,多余的水和泥沙会通过飞沙堰排到外江,这样就能避免发生洪水。

李冰不仅仅是位厉害的工程师,还是个很有远见的管理者。

他明白,再好的工程也得长期维护才能一直有用。

所以他定了“岁修”制度,就是每年都要修都江堰。

李冰还总结了治水秘诀,像“深淘滩,低作堰”和“遇湾截角,逢正抽心”,后人都记得很清楚。

“深淘滩”说的是每年要清理河里的泥沙,不然河床会越抬越高。“低作堰”就是飞沙堰不能太高,要方便排走多余的水和泥沙。

这套制度保证了都江堰能一直稳定运行,让四川一带的人民受益无穷。

李冰父子为了建设都江堰,付出了很多心血,甚至牺牲了生命。

李冰在什邡洛水的石亭江工地,因为长期劳累生病去世了。

为了记住这位了不起的治水英雄,四川人民把他叫做“川主”,还建了庙来祭拜他。

李二郎因为参与治水工程,也被大家传颂,还变成了神话故事里的二郎神。

都江堰不光是一个了不起的水利工程,还寄托着四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,和对治水英雄的敬意。

展开阅读全文

本文位置:首页 > 生活/家居 > 生活常识 > 历史

最近热播剧 最近综艺节目 最近上映电影

更多内容

[漫漫看] 电影 电视剧 综艺节目 明星 电视节目表 你知道吗 鼓浪屿

记住网址:www.manmankan.com

Copyright © 2022 www.manmankan.com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