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暑三候指的是什么?

更新:2025-07-07 11:43:22

查看相关文章

小暑时节,到处绿树浓荫,热浪袭人。但之所以叫小暑,就说明它还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。

元代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,是这么描述小暑的。它说:

小暑,六月节。《说文》曰:暑,热也。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

小暑是(农历)六月的节气。

《说文解字》中对“暑”字的解释是“热也”,意思是“暑”表示炎热。

在炎热的气候中,古人将炎热分为大小两个阶段。月初的炎热为小暑,月中的炎热为大暑。

目前的气候炎热程度尚未达到最热的状态,所以就是“小暑”。

元代文人吴澄编著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,他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,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“七十二候”,每个节气分成三候。小暑三候为:“一候温风至;二候蟋蟀居宇;三候鹰始鸷。”

初候,温风至。

至,极也,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。

指小暑节气开始后,大地不再有凉风,吹来的风均带有热浪,标志着炎热天气的加剧。

古人观察到小暑后的风“温热至极”,风吹到脸上不再有凉意,甚至让人避之不及。所以称为“温风至”。

而到了现代,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,分析发现,就气候学意义的节气而言,我国平均状况下的早春到初夏节气提前了6天至15天;夏末到初冬的节气推迟了5天至6天;大暑天增加了81%,大寒天减少了57%。

所以相应的,在小暑节气前,我们就已经在“温风”里待了不短的时间了。

二候,蟋蟀居壁。

一名蛬(qióng),一名蜻蛚(liè),即今之促织也。《礼记》注曰:生土中,此时羽翼稍成,居穴之壁,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,盖肃杀之气初生,则在穴感之深,则在野而鬬(dòu)。

小暑二候,说的是由于天气过于炎热,蟋蟀在田野间都待不住了,纷纷来到农家庭院的墙角下、阴凉处躲避。

因为这时候的蟋蟀还未完全成熟,需在阴凉处“面壁”生长,等到大暑节气后,才会外出活动。

在《国风·豳风·七月》中,描写蟋蟀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”

这里的月份采用的是夏历,与后来采用的汉历相比,大体上晚两个月。因此八月即现在的阴历六月,差不多就是小暑节气,就是蟋蟀躲到庭院避暑的时候。

三候,鹰始击(《礼记》作鹰乃学习)。

击,搏击也。应氏曰:杀气未肃,鷙(zhì)猛之鸟始习于击,迎杀气也。

小暑节气到来,地面气温太高并向上蒸腾,连老鹰在低空中也能感受到热浪,从而不得不越飞越高,在清凉的高空中翱翔。

古人认为此时“二阴既起”,即夏至后“一阴生”到小暑“二阴生”的渐进过程。而鹰感知到了这种初生阴气,激发了捕猎本能,呼应夏秋之交的肃杀之气。

而“鹰乃学习”则包含有小鹰学习高飞,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气温更加酷热的大暑的意思,强调了一种未雨绸缪的生存智慧。

展开阅读全文

本文位置:首页 > 生活/家居 > 生活常识 > 文化

最近热播剧 最近综艺节目 最近上映电影

更多内容

[漫漫看] 电影 电视剧 综艺节目 明星 电视节目表 你知道吗 鼓浪屿

记住网址:www.manmankan.com

Copyright © 2022 www.manmankan.com 版权所有